肖军教授专访:谈不上卓越,我只是执着
时间:2019-07-23 浏览量:2095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留声南航”团队和校史馆团队有幸采访到了南航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肖军教授。
肖老师于1985年来到南航,是南航复合材料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并经历了材料学院30余年的艰难发展。肖军教授一心科研,曾获国防科技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项。他为人谦逊,当谈到自己的成绩时,肖军教授只是说:“谈不上卓越,但我还算执着。”
在两个小时的专访中,肖军教授与“留声南航”团队的队员们聊起了他来到南航后的科研经历,以及材料学院从小到大的艰难发展历程。
1.白手起家
1985年秋,肖老师来到了南京航空学院(1993年更名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时,学院刚刚整合机电系504教研室和基础部化学教研室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9系)、下设901、902教研室,接着成立903教研室——复合材料教研室。
复合材料教研室成立之初,包括肖老师在内只有3个人。没有实验室和拨款,肖军教授形容当时的背景为“两手空空”,办公室几经搬迁、练就了蹬三轮车这一来南航首先学到的“本领”。“那时候,有一个几千块钱的课题要做,只能到处借设备,去外面的研究所做实验,然后分析数据、总结文章,我们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开始了科研之路。”肖军教授如是说。
2.贷款科研
1998年,中航624所开展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预研,有一个15000转/分高速旋转的复合材料箍环需要缠绕,在材料使用温度和构件制造精度方面有较高技术难度。肖老师通过竞标,承接了这一难题。但是,没有设备成为科研发展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面对这一“拦路虎”,肖老师选择向学校贷款研制设备。然而,此举却引众多疑虑。“这件事我刻骨铭心。”肖军教授说道,“这真是把我逼上绝路了,没有办法。那好,你看我家的房子值不值30万,我拿房子做抵押吧。”这句话“镇”住了所有质疑的人。最后,这个项目在科研团队不懈努力下,最终获得了成功。也开启了肖军教授复合材料自动化制造技术与装备的研究道路。
谈到这样的经历时,肖军教授感慨道:“不管现状怎么样,咱们可以自己创造条件,寻找机会,把自己要做的事做成。如果你什么事都不想,这辈子可能就混过去了。所以我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这个项目我确信我能做,那我就算贷款也要把这件事做成。做科研要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心理素质要过硬。如果能扛得住风险,那还有机会;如果扛不住,那就连机会都没有了。”
3.南航品牌
“科研靠特色取胜。在某一个很小的领域做到领先,别人都不能替代的时候,就形成了优势。做的有特色、做的和别人不一样,才能有生存的空间。”肖军教授说道。
在肖军教授带领下,复合材料工程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团队不懈努力,南航的复合材料逐渐形成了独到的研究方向和“通设计、精工艺、专设备、重应用”的特色优势,打造了南航复合材料研究的“品牌”。
在肖军教授看来,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拳打脚踢什么都要会,然后再有一两项特长。“工程师首先是杂家,然后是专家。”肖军教授如是说。
4.延退圆梦
肖军教授今年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在他看来,总觉得有不少事情没有做完。在肖军教授30余年的科研经历中,率先在国内开拓自动铺放、三维局部增强、预浸料拉挤等复合材料自动化制造方向、并在武器装备上获得了成功应用。近年来又开辟缠绕复合材料高预应力制造全新方向,2018年承担中科院“先导A计划”,夜以继日、当年研制新设备当年完成电磁轨道炮身管研制,在“轻量化”方面国内领先;发射试验成功后相关的研究项目接踵而来。肖军教授开玩笑道:“我们参研的第一种炮‘很响’,第二种炮快响了、第三种炮在紧锣密鼓中;这三炮都打响了,我就能心安理得地退休了。”
现在,南航的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发展空间很大。随着新材料大楼的拔地而起,实验场地与设备的条件会得到了极大改善。
肖军教授语重心长地说道:“那后面该怎么发展,不能靠我们这些老头子,要靠你们年轻人!”
在本次专访中,团队成员们深深体会到了肖军教授30余年科研路的艰难不易,同时也为肖军教授的执着所折服。“认真、负责、肯吃苦”是肖军教授的自我评价,也是对年轻一辈的期冀。对年轻一辈来说,沉下心来,学习肖军教授的科研态度,方是对他最大的尊敬!